云顶yd222线路检测中心党委书记黄晓玫
创新高校治理,关键是着眼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更深层次改革、更高质量创新
敢闯会闯是未来技术学院培养人才最显著的标签,导师团队全是不同学科领域的大咖,在培养环节上实行“探索和猜想计划”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伟
云顶yd222线路检测中心(下称地大)——国家“211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北京地质学院,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的地质系(科)合并而成。
首届开学典礼上,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说道:现在新中国办起了惊天动地的事业,航天学院是惊天,地质学院是动地,你们就是动地的勇士。上世纪60年代,地大人被誉为“建设时期的游击队、侦察兵、先锋队,社会主义建设的开路先锋”。
69年砥砺奋进,地大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与中国自然资源行业同发展共荣辱,建起了新中国最早的地质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出我国早期大批地质专业人才,奠定了新中国地质学科发展的坚实基础,是我国地质领域人才培养的梦想摇篮,建校以来已培养41名两院院士,约每1000名地学毕业生里就有1位院士。
进入新时代,地大彰显“上天、入地、下海、登极”的豪迈气概,积极推进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建设,努力培养自然资源行业领军人才。
近日,地大公布“十四五”规划,也迎来69岁生日。地大党委书记黄晓玫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她表示,地大将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把人才培养作为规划实施的主线、作为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致力于培养“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创新人才,为服务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打造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共同体
《瞭望》:在“两个大局”背景下,地质类高校发展环境发生了怎样的深刻变化?地大在深化教育改革方面有什么战略谋划?
黄晓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建设美丽中国,呼唤更有质量的地质类高等教育。
我国地质类高校必须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建校近70年来,地大坚持把学校置于行业转型升级和高等教育发展两个向度去思考和谋划自身改革发展。
一方面,为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国家层面提出以系统思维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自然资源行业正在跨界整合,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方法体系不断革新,我们必须加快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更加注重把价值塑造融入专业教育。
另一方面,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催生了教育形态革命,我们必须跟上时代步伐,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与时俱进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更加贴近学生,加快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我们希望通过十年努力,到203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教育卓越、学术卓越、文化卓越、管理卓越的大学,整体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其中卓越的最核心体现,就是要打造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共同体,持续推动教育创新,着力培养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拔尖创新和领军人才。
创新学校治理体系
《瞭望》: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地大如何促进学校治理创新?
黄晓玫:大学的最大优势、本质特征、核心任务就是培养人才。
我们坚持把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治理创新的着眼点。2020年花了大半年,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办学思想大讨论,形成了“更高水平开放、更深层次改革、更高质量创新”的办学共识。
更高水平开放,强调放大格局,谋求校内外办学资源全方位互动。在思维方式上强调把“开门办学”转变为同时在门里门外做好开放这篇文章,倡导跨界整合、交叉融合、开放发展;在体制机制上畅通人才、资本和科技成果等资源要素的流动渠道,吸纳政府、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各方面力量参与办学治校。
更深层次改革,更加凸显人才培养根本任务要求。根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实现校内办学力量全要素联动。
更高质量创新,要求有效集合地大已形成的学科优势、人才团队优势,坚持“四个面向”,有组织地实现创新要素全面引领高质量发展,矢志成为世界地球科学教育变革的推动力量,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深度融入国家、区域和行业创新变革进程。
围绕这些共识,今年5月,学校党委发布了关于新一轮深化改革的意见,提出“十四五”期间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具体围绕“三个优化”开展工作。
一是优化结构布局,主要包含学科专业和组织机构,实施人才培养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是优化运行机制,在管理服务机构适当“瘦身”、进一步优化校院两级管理、转换工作职能定位的背景下,打破部门之间、学院之间、学科之间的边界壁垒,在整体完善育人环境、切实激发办学活力上有所突破。
三是优化保障体系,关键任务是建强资源保障体系,实现人员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型,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关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公共平台,提升资源使用效益和整体工作效能。
《瞭望》:围绕优化学校治理体系,地大规划了哪些改革举措?
黄晓玫:一年来,我们瞄准当前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形成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化学科专业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强化治理能力建设、深化资源管理改革、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等六大改革任务。
改革需要在掌握全局中做好顶层设计。学校党委实施了管理与服务机构改革方案,组建本科生院、重建研究生院、成立高等研究院,进一步贯通了关键育人链条,进一步融合了学生思政、教师思政、科研育人和管理服务育人。我们推进了信息化建设,今年4月发布了云顶yd222线路检测中心课程教学平台。我们还将继续通过信息化手段服务教学、管理工作,扎实推动智慧教育。
检验学校治理创新成效的核心标准要看是否更好实现了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我们将深化改革与地大“十四五”规划有机衔接,强化管理服务机构和各个岗位的育人职责,进一步强化学院办学主体地位,高效打通育人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培养引领创造未来的人才
《瞭望》:面对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新要求,地大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有什么举措?
黄晓玫:面向未来,我们要从培养适应现有岗位要求的人才转变到培养引领创造未来的人才。
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有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在王焰新校长带领下,地大内外整合力量,丰富育人资源,逐步形成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三融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实施李四光计划,探索了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培养模式。与中国科学院等9个科研院所合作成立C2科教战略联盟,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联合研究生院,牵头与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等12所大学成立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推进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成立长江创客学院、发起成立“地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联盟。通过“三融合”培养,给地大学生烙上了“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印记。
今年学校成立了未来技术学院,着力建设智能+地球科学交叉学科方向,推动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地球科学的深度融合。未来技术学院采取不同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最显著的标签是敢闯会闯,导师团队全是不同学科领域的大咖。打破专业设置的壁垒,在培养环节上实行“探索和猜想计划”。目前,已选拔60位本科生进入未来技术学院。
云顶yd222线路检测中心校门 云顶yd222线路检测中心供图
党建思政与学校事业双融双促
《瞭望》:地大在推动党建思政与业务工作一体发展、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方面有什么改革实招?
黄晓玫:长期以来,不少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党建思政与业务工作“两张皮”现象。这里面既有思想观念和认识问题,也有治理能力和水平问题。
伴随改革进入深水区,我们把深入推进党建思政工作与学校事业发展双融双促作为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快构建全程贯通、空间联通、队伍互通、内容打通、评价融通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全程贯通。我们将继续在学生成长全周期上下功夫。持续优化本硕博贯通培养,推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工作机制;严格学业标准,从党建、思政、科研、双创等多个维度,完善学生成长荣誉体系,引导学生自主勾勒成长画像。
空间联通。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是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思政工作体系的一着妙棋。在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的推动下,全国已有30多家高校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我们将围绕学校党委“一竿子到底”、队伍入驻“一条龙服务”、学生参与“一揽子提效”、保障支持“一盘棋统筹”加强顶层设计,让学生社区成为学生思政的重要阵地。
队伍互通。教师是思政工作的主力军,我们要全面完善本科生导师制,推进导学思政,引导广大导师加强学生全过程、全方位的行为指导和评价。我们要遴选一批优秀年轻干部教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充实思政队伍力量。我们还将推出学生骨干岗位成长计划,充分发挥朋辈引领效应。
内容打通。我们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制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区建设方案、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建设给予政策倾斜。打造“美丽中国宜居地球”课程思政品牌,用好党史校史、科技报国、防疫抗疫、脱贫攻坚等鲜活素材,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传承好地大五育并举的特色和优势,把思想引领与科教融合、产教融合、野外科研、就业见习、国际交流等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评价融通。切实用好评价指挥棒,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评价和育人作用发挥作为“双一流”建设、学科专业质量评价、人才项目评审、教学科研成果评比的重要指标。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绩效评估,最大程度释放育人活力。
通过推行五位一体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我们最终是要把促进学生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学校办学治校全过程,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
(转自地大要闻)